校准可显著优化可编程电源的负载突变恢复时间,通过硬件调整、软件补偿及环境控制,可将恢复时间缩短至20μs以内,并降低过冲幅度至额定值的5%以内。 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校准对恢复时间的直接影响
- 硬件层面的优化
- 控制电路校准:通过调整电源内部PID控制算法参数(如比例、积分、微分系数),可缩短动态响应时间。例如,R&S®NGL/NGM系列电源采用“快速”默认设置,恢复时间可优化至<30μs,较未校准状态提升50%以上。
- 反馈回路补偿:校准过程中会优化电压/电流采样电阻的精度(如0.01%精度采样电阻),减少信号延迟,使电源能更快检测负载变化并调整输出。
- 软件层面的修正
- 非线性补偿算法:针对容性/感性负载的动态特性,校准可加载定制化补偿模型。例如,对射频电路等瞬态电流突变场景,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实时预测负载需求,将恢复时间从200μs缩短至50μs。
- 死区时间调整:在逆变电源中,校准可消除SPWM波死区时间引入的低次谐波,减少输出电压波形畸变,从而降低恢复过程中的振荡次数。
二、校准对过冲幅度的控制
- 输出电容优化
- 校准过程中会测试电源在不同负载跳变(如25%-50%-25%)下的过冲幅度。若过冲超过额定值的10%,会通过增加输出电容(如从470μF提升至1000μF)或调整阻容组合来抑制尖峰。例如,某电源校准后,负载从5A跳变至10A时,电压过冲从15mV降至5mV。
- 限流阈值调整
- 对OCP(过流保护)功能进行校准,确保在负载突变时不会因误触发保护导致输出中断。例如,将OCP阈值从额定电流的80%调整至95%,可避免容性负载充电时的短暂过流误动作,从而维持输出稳定性。
三、校准对负载适应性的提升
- 多负载跳变测试
- 校准需覆盖全范围负载跳变场景(如5%-110%-5%、空载到短路等)。通过测试,可优化电源在不同负载区间的环路稳定性。例如,某电源校准后,在负载从空载到满载跳变时,恢复时间从1ms缩短至200μs,且无振荡。
- 非线性负载补偿
- 针对射频电路、大功率继电器等非线性负载,校准会加载谐波补偿算法。例如,通过实时反馈控制技术(如带电流内环的电压瞬时值控制),将负载电流中的低次谐波引起的电压畸变从5%降低至1%。
四、校准的长期效益
- 预防性维护
- 定期校准(如每6个月一次)可提前发现元件老化问题(如输出滤波电容容量衰减)。例如,某电源因未及时校准,输出纹波从50mV增至200mV,导致被测设备误动作;校准后恢复至正常水平。
- 数据可追溯性
- 校准报告记录了电源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参数(如恢复时间、过冲幅度),为后续故障分析提供依据。例如,某生产线电源因校准数据异常,追溯发现是输入电压波动导致,最终通过加装AC稳压器解决问题。